全球金融危机下,亚洲区域金融合作又迈进一步。规模为1200亿美元的亚洲区域外汇储备库将在今年底前正式成立并运作。
昨日,正在印尼巴厘岛参加第42届亚洲开发银行年会的中日韩三国财政部发表联合公报,称三方对筹建中的区域外汇储备库出资份额达成共识。
根据此项共识,中国(包括香港在内)、日本和韩国将分别出资384亿美元、384亿美元和192亿美元,分别占储备库总额的32%、32%和16%。三国占总出资额的80%。
该外汇储备库的建立旨在发生金融危机时,以借贷方式向出现流动性困难的成员提供资金帮助。同时,作为现有金融机构的补充。
不过,分析人士认为,要让该储备库真正发挥作用,还有一系列问题尚待解决。
从800亿到1200亿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亚洲国家加强区域金融和货币合作的意愿日趋强烈,并且开始从双边向多边合作机制发展。温家宝总理2003年10月在东盟和中日韩(下称“10+3”)领导人会议上初次提出“推动清迈倡议多边化”的倡议,建议将清迈倡议下较为松散的双边货币互换机制整合为多边资金救助机制。
2007年5月,在日本京都举行的“10+3”财长会议上,各成员财长原则同意将自我管理的外汇储备库作为清迈倡议多边化的形式。2008年5月,在西班牙马德里举行的“10+3”财长会议同意外汇储备库总规模不低于800亿美元,中日韩和东盟出资比例为80:20。今年2月22日,在泰国普吉岛召开的东盟和中日韩特别财长会议决定,将筹建中的区域外汇储备库规模扩大50%至1200亿美元。
在该多边框架下,由各成员央行分别划出一定数量的外汇储备建立区域外汇储备基金,在非危机时期由各成员自行管理各自的出资,在危机发生时集中用于以贷款的方式提供短期资金救助。
正在巴厘岛参加会议的中国财长谢旭人在接受采访时称:“各方就筹建中的区域外汇储备库的规模及份额分配、出资结构、贷款额度、决策机制、经济监测机制等主要要素达成共识,标志着清迈倡议多边化进程取得了重大实质性进展。”
为保证储备库的顺利运转,“10+3”成员还将加强区域经济监测,着手建立独立的区域经济监测机构。
运作机制仍待确定
不过,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助理何帆认为,该储备库是否具有强制力仍存疑问,如果不具备强制力,即使在危机发生时期,也并不一定能保证资金及时到位。
其次,如何管理和使用该外汇储备库的资金仍有许多具体问题有待确定,包括贷款是否具有条件性、是否建立一个常设机构来管理外汇储备库等,都关乎该机制能否有效发挥作用。
在何帆看来,由于组织构成和宗旨上的差异,亚洲开发银行(下称“亚开行”)不大可能成为该储备库的管理机构。“10+3”是纯粹的亚洲内部的合作机制,但是亚开行的股东中还包括美国和欧洲等亚洲以外国家和地区,而且亚开行的宗旨是减少贫困。因此亚开行最多提供一些技术支持,但缺乏管理外汇储备库的合法性。而如果单独设立一个机构来管理,又涉及到“谁来管、怎么管”等一系列问题。
“在‘10+3’的框架内,未来的借款人和贷款人无论从经济实力还是金融市场发展上来讲都高度不对称。”因此,他认为目前区域性外汇储备库的建立可能还只是承诺性的,短期内难以有实质性的动作。相比之下,目前双边金融合作更加现实一些。
本币互换加强区域合作
亚洲各国在推动清迈倡议多边化的同时,区域内货币双边化进程并未停止探索。2008年下半年金融危机自全面爆发并蔓延全球之后,加强区域性金融合作的呼声再次高涨。温家宝4月18日在博鳌亚洲论坛2009年年会上发表主旨演讲时称,各国应充分发挥双边货币互换协议作用,研究扩大互换额度和签约国范围。
截至3月底,人民银行先后与其他央行及货币当局签署了总计6500亿元人民币的六份双边本币互换协议。目前央行还在与其他有类似需求的央行就签署双边货币互换协议进行磋商。
运用双边本币互换手段开展区域货币合作,一方面可用于应对短期流动性短缺问题,更有效地应对金融危机,维护金融体系稳定;另一方面,本币互换不同于此前清迈倡议框架下以美元为主的货币互换,在提供流动性支持的同时,也为人民币化打下基础。
“双边区域合作从长远来看可以为人民币化创造一个回流渠道。”何帆说,而且从贷款风险上来讲,可控性相对更强。